對於放逸宗喀巴大師引了集法句經:「若行於放逸,即壞凡夫心,如商護財貨,智當不放逸。」其中第二句不易了解。Lhundub Sopa格西的注釋裡,把它們翻譯成: Those who indulge in careless behavior Are immature people who waste their minds.
大師在談隨煩惱中忘念的過患時,引用了親友書「大王應知念身住,善逝說為唯一過,故當勵力勤守念,失念則壞一切法。」這一個偈子的前兩句,原文是: 並沒有「唯一過」的含義,而其中的這裡翻成「念身住」,它的意思其實就是「身念住」,是四念住之一,怎麼會是過患呢?第二句中的意思是「唯一道」。 Lhundub Sopa格西的注釋裡,這偈的前兩句翻譯成 Lord, mindfulness of body is tahght As the only road for those traveling to the state of the Sugatas. 大意是:「大王,身念住是佛教導趨向佛地的唯一道路。」所以這裡的「過」可能是「道」排版時的錯誤,這樣應該會比較符合原意,那麼忘念的過患應該是指「失念則壞一切法」吧!
阿底峽尊說,在印度時凡有重大事件或未預期的事件發生,一定會召集受持三藏的法師集會,商討於三藏中是否遮止,然後決定如何去做,...最後說到「安欲根本隨持律轉」。 在Lhundub Sopa格西的注釋中這句話翻譯成:「In any case, the final decision was made by the masters of the Vinaya.」在解釋中格西拉提到:最後是由「持律」(masters of the Vinaya)來做決定。 這句話的原文是:其中的就是「持律」,是指戒行清淨,並且善巧戒律能夠教授戒律者。 但整句看不出有含「安欲」意思的字,不知譯者是否將(會議;商討)與(欲;希求)混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