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31日

「清淨增上力」(第222頁第2行)

在講到菩提心生起的量時,宗喀巴大師引了《攝大乘論》:「清淨增上力,堅固心升進,...。」SnawLion的英文版中翻譯成:"When the good and the wish are powerful firmly stable, and always increasing,..."(第2冊第42頁第3行),而「清淨增上力」這句的原文是,其中是「善和願」的意思,這個意思在中文譯本看不出來了。
Lhundub Sopa格西的注釋中對「善和願」的說明是"In some contexts the term good, which appears in the first line of the stanza, can be understood to refer to positive karma. But here it is reffering to the great compassion and love for all sentient beings that precedes bodhicitta. The wish is boddhicitta itself..."
所以,善指的是大悲和大慈,願則是指菩提心。那麼這一偈的大意應該是「大慈大悲和菩提心堅固而不斷增上,是初修菩薩三大劫的開始。」因此中譯本中的增上力,由原文看並不是指「增上意樂」,而且既然是初修,似乎也就談不上是澈底圓滿的力量了。

「然此亦合苦惱之理」(第219頁第7行)

在為修報恩做結論時,宗喀巴大引了集學論中「煩惱狂癡盲,...」的偈頌,然後有一段說明,中文本翻譯成:「此說如是觀已,不應於他尋求過失,見一功德應覺希有,然此亦合苦惱之理。」
在SnawLion的英文版中翻譯成:"Although it is said that it is improper to look for other's faults and that it is wonderful to notice even a single virtue, here it is appropriate to consider how others are happyless."(第2冊第42頁第3行)
所以這裡宗喀巴大師是在說明雖然集學論的這一偈,原本是用來說明不應觀察他人過失,即使只見他人一個功德,也應覺得稀有。但是,用來思惟如母有情陷煩惱所使的痛苦狀態也是可以的。似乎並不是在說明是否觀察他人過失,或是有沒有符合四諦的道理。
Lhundub Sopa格西的注釋則是 "This stanza is usually quoted to show how everyone is equal because we are all in this pitiful suffering situation. However it is also appropriate to conclude the discussion of the first three points of the sevenfold cause-and-effect personal instruction."(第3冊第84頁第34行)
「然此亦合苦惱之理」原文是

2008年12月24日

「我法」、「我之法」(第218頁第7行)

在修報恩中宗喀巴大師引了弟子書後說:「若棄如是有恩,於下等人且不應理,況於我法豈能隨順。」並且又引了無邊功德讚的偈子:「...棄此獨解脫,非是我之法。...」這兩個地方「我法」和「我之法」的原文,都是,而有方式、態度的意思,並不是我們習慣的「法」的意思,所以解上可能不適合說是和佛法不相應。
上面的這兩段文字,在SnawLion的英文版中翻譯成:
...how could it be appropriate in my case? (第2冊第40頁)和It is not my way...

2008年12月5日

「惡澀」(第216頁第10行)

廣論中文版第216頁第10行有一句話「由修等捨‧息滅貪瞋不平惡澀‧如調善田。」這中間的「惡澀」所指為何?
原文用的是,它是的縮寫,字義是土地高低不平,SnowLion的英文版翻譯成unevenness,原文的大意是指「由修等捨把由貪瞋不平等的高低不平平息,像整平良田一般。」
注:像整平良田在下一句之中。

2008年12月4日

「無量捨」(第215頁第9行)

宗喀巴大師提到對有情修平等心應當修捨,而此處所說之捨是指無量捨。論中對無量捨的說明,中文版的廣論翻譯成:「此復有二‧謂修有情無貪瞋等煩惱之相‧及於有情自離貪瞋令心平等‧此是後者。」
這一段話SnowLion的英文版則翻譯成:「Immeasurable impartiality is said to have two types: (1) wishing that living beings were free from such afflictions as attachment and hostility,and (2) being evenminded yourself after you have become free of attachment or hostility toward living beings.」(第2冊第36頁第22行)
它的原文是
其大意是說:「彼(無量捨)又有希望眾有情達到沒有愛惡(貪瞋)煩惱的狀態,及自己遠離愛惡(貪瞋)後心平等兩種說法,此處為後者。」句子之中並沒有提到「修」字。所以二者之中的前者,依Lhundub Sopa格西的注釋,其實就是我們常唸的四無量的最後一個「願一切有情遠離愛惡親疏,住平等捨。」,所以應該不是說修捨時所緣的有情既沒有貪也沒有瞋。

2008年12月1日

「知法扼要」(第213頁第1行)

在說明大悲是大乘中心,應視為殊勝教授時,宗喀巴大師引用了種敦巴對響那窮的回應「此是掘出覺窩所有教授中心。」知法扼要。中文譯文在這裡用的標點不是句點,所以和下面「獲決定解‧唯此最難。」串成了一句。
但是原文在「教授中心」後面用了字,表示還有下文,而在「扼要」後面用了,表示句子結束。因此,「善知識敦巴譏笑告曰‧『此是掘出覺窩所有教授中心。』知法扼要。」是一句,和「獲決定解‧唯此最難。」不在同一句中。
依照SnowLion的英譯本,這一句翻譯成:「Geshe Drom-don-ba embarrassed for him and said, "You received the Great Elder's ultimate instruction!" Geshe Drom-don-ba understood the core of the teaching.」這樣看起來,「知法扼要」是指種敦巴知道阿底峽告訴響那窮的話,是其教授的中心。這句話的原文是

2008年11月24日

「法譬合說」(第214頁第12行)

中文本廣論第214頁第12行,在說明了海慧問經的比喻之後,有四個字「法譬合說」。
Snow Lion的廣論英譯本翻譯成:「To make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meaning and the parts of the analogy, ...」原文則是,有將比喻和其本意配合說明的意。

悅意慈、與樂慈(第213頁第12、13行)

在廣論第213頁第12、13行說到:「愛執有情猶如一子‧此悅意慈是前三果。由此即能引發悲心。欲與樂慈及拔苦悲‧因果無定。」在這裡前後出現兩個慈,依照Snow Lion的廣論英譯本,前者翻譯成:「...a love that considers living beings to be beloved, just as a mother considers her only child...」大意是:「如同母親看待獨子,視有情為可愛的慈。」後者翻譯成:「...the love that is the wish for beings to have happiness...」大意是:「希望有情得到快樂的慈。」兩個「慈」的內涵是不同的,法尊法師翻譯時之所以在慈的前面加上「悅意」二字,應該是刻意將二者加以區別。
所以做為知母等三之果的「悅意慈」,不能理解成「希望有情得到快樂」,不然的話,既說:「由此即能引發悲心」,又說:「欲與樂慈及拔苦悲‧因果無定。」就會前後矛盾。
前面的慈,原文是
後面的慈,原文是

2008年11月20日

「諸餘因果是此因果道理。」(第213頁第4行)

宗喀巴大師用二點來說明七因果教授的次第,其中第二點,中譯本翻成「諸餘因果是此因果道理。」
Lhundub Sopa格西的注釋和翻譯成:「How the other personal structions are either causes or effects of compassion」在解中則說:「The other elements of the sevenfold method are either causes for compassion or the result of compassion.」(第3冊第53頁第5行)
這樣看起來,這裡的「此」指的是大悲,也就是說知母到慈是大悲的因,增上意樂、菩提心是大悲的果,而不只是說七個之間前前是後後的因,後後是前前的果而已。這樣了解,也才能和接下去的文義連貫。
它的原文是

2008年11月10日

「又此發心‧由於菩提發欲得心而為建立‧非就所為而為安立。」(第209頁第3行)

中文版廣論在說明發心四緣引起發心因緣的第四個的文字是:「第四由見此心大利極為希貴‧正由此緣之所激動‧便於佛所發欲得心。又此發心‧由於菩提發欲得心而為建立‧非就所為而為安立。」
「便於佛所發欲得心」後面的「又此發心‧由於菩提發欲得心而為建立‧非就所為而為安立。」這一句,在表達什麼呢?
Snow Lion的英文版廣論這一句翻譯成:「...this fourth development of the spirit of enlightenment is established in terms of producing a desire to attain enlightenment, and is not established in terms of aim.」(第2冊第23頁第21行)
從英文版看來這句話是指因第四種緣所引發的「發心」,只是就其發起欲證菩提之心而安立,並不是就「利益有情」這個目的而安立的。
原文的前一句末用了一個虛字,表示語意還沒有結束,所以雖然接下來這句話,應該是指的第四種緣引起的發心沒有錯。
圓滿的菩提心應該包括兩個部份,一個想要成佛(欲證菩提),一個是利益一切有情(這才是真正的目的),所以這裡的「所為」,應該是指菩提心的目的而言,似乎不是指發心之後照著佛所為修學的次第步驟。
如果這樣去解釋這句話,接下去宗大師之所以會用大幅文字去說明於自利、利他二者皆需遮遣唯寂靜為足,以及在第12行說「故此二中‧雖一一分亦應預入發心之數。」就比較容易理解了。

2008年11月5日

「況欲除一一,有情無量苦,欲為一一所,成無量功德。」(第208頁第3行)

提到菩提心能淨治無量罪障,大師引了入行論的偈頌,第二偈中文版翻譯成:「況欲除一一,有情無量苦,欲為一一所,成無量功德。」最後兩句的意思不易了解,它的原文是

大意是:「不消說欲除一一有情無量不安樂,而且成就一一有情無量功德。」這樣和前一句連接下來就比較容易了解了。而這兩偈是有一個故事的,在Lhundub Sopa格西的注釋裡,有詳細的內容,這一偈在英文注釋裏翻譯成:
So what needs to said about the desire
To alleviate the incalculable unhappiness
Of each and every sentient being,
And the wish they have limitless good qualities?(第3冊第30頁第3行)

2008年10月26日

「若行於放逸,即壞凡夫心...」(第201頁第1行)

對於放逸宗喀巴大師引了集法句經:「若行於放逸,即壞凡夫心,如商護財貨,智當不放逸。」其中第二句不易了解。Lhundub Sopa格西的注釋裡,把它們翻譯成:
Those who indulge in careless behavior
Are immature people who waste their minds.

這兩句的原文是
從二者看來,第二句的大意是:「耽溺於放逸的人,是糟蹋心的愚夫。」或許是因為我們有了能夠辨別取捨的心識,如果放逸去做,是白白浪費了這樣珍貴的心識,所以智者會像商人守護財物一樣精進不放逸。

2008年10月17日

「大王應知念身住,善逝說為唯一過...」(第201頁第3行)

大師在談隨煩惱中忘念的過患時,引用了親友書「大王應知念身住,善逝說為唯一過,故當勵力勤守念,失念則壞一切法。」這一個偈子的前兩句,原文是:

並沒有「唯一過」的含義,而其中的這裡翻成「念身住」,它的意思其實就是「身念住」,是四念住之一,怎麼會是過患呢?第二句中的意思是「唯一道」。
Lhundub Sopa格西的注釋裡,這偈的前兩句翻譯成
Lord, mindfulness of body is tahght
As the only road for those traveling to the state of the Sugatas.
大意是:「大王,身念住是佛教導趨向佛地的唯一道路。」所以這裡的「過」可能是「道」排版時的錯誤,這樣應該會比較符合原意,那麼忘念的過患應該是指「失念則壞一切法」吧!

「鹿象蛾魚蠅,五類被五害...」(第200頁第3行)

在談到貪愛對治時,宗喀巴大師引了世親菩薩的偈子「鹿象蛾魚蠅,五類被五害,一害況恆長,近五何不害。」依Lhundub Sopa格西的說法,這五種動物依序因為對聲、觸、色、味、香之一執取,而遭殺害,我們執取五種欲塵會如何呢?(第2冊第425頁第7行起)所以這裡第二個五指的是五塵,而不是五毒。
另外,這一偈的前兩句原文是其中中文版翻譯成「蠅」,但其實是「蜂」,Lhundub Sopa格西的注釋和英文版廣論,也都翻譯成bees。

2008年10月5日

「安欲根本隨持律轉」(第198頁第7行)

阿底峽尊說,在印度時凡有重大事件或未預期的事件發生,一定會召集受持三藏的法師集會,商討於三藏中是否遮止,然後決定如何去做,...最後說到「安欲根本隨持律轉」。
在Lhundub Sopa格西的注釋中這句話翻譯成:「In any case, the final decision was made by the masters of the Vinaya.」在解釋中格西拉提到:最後是由「持律」(masters of the Vinaya)來做決定。
這句話的原文是:其中的就是「持律」,是指戒行清淨,並且善巧戒律能夠教授戒律者。
但整句看不出有含「安欲」意思的字,不知譯者是否將(會議;商討)與(欲;希求)混淆了。

2008年9月29日

「此二即是本地分說」(第194頁第3行)

在三學數量決定的前二個原因敘述完後,有一句話「此二即是本地分說」。
Lhundub Sopa格西的解釋中說:「 These first two ways of establishing the number of training as three are taught in Asanga's Level of Yoga Deeds.」(第2冊第392頁第22行)
從這裡可以看出來,「此二」是指之前提到確定三學數量的兩個理由,也就是「觀待調心次第數決定」和「觀待得果數決定」。

「離地水火風日月」(第193頁第12行)

宗喀巴大師在提到修何道而斷除生死時,引用了親友書的偈子:「或頭或衣忽然火,...,離地水火風日月。」偈子的最後一句是什麼意思?
Lhundub Sopa格西的解釋中說:「 Once you attain that state it is "inexhaustible"—it remain forever. It is not a state that is produced out of the material elements of earth, water, fire, and wind. Some people worship the sun or the moon, but nivana is not such a place.」(第2冊第390頁第13行)
法王在2000年講解親友書時,對這個地方的解釋也是相同的。法王說:「這個果位(涅槃)不是地水火風,因為有些外道認為要到某某地方才算真正解脫,其實解脫並不是一個地水火風所形成的地方,有些外道甚至皈依日月,日月也是不值得皈依的,所以說『離地水火風日月』。」
所以在這裡,「離地水火風日月」似乎並不是指得涅槃果位之後,不再為世間有為相困擾。

2008年9月7日

「文父真養子」(第193頁第3行)

大師提出應以出家身,粗劣衣缽乞活知足,於遠離處淨自煩惱,為他供處。並引用了經論和祖師的法語,其中有伽喀巴(若依發音應該是翻譯成伽喀瓦)云:「若能以大仙行,住苦行山間,始為文父真養子。」
這句話在Lhundub Sopa格西的注釋中翻譯成:「If it happens that someone is living in an austere mountain valley, practicing like a sage, then truly that child was well bred by his father.」(第2冊第384頁第34行)而Snow Lion出版的英譯本廣論譯作:「If there is someone living as a sage in the Valley of Ascetics, then the father has fundamentally raised his child well.」(第1冊第338頁第25行)句子中並沒有提到佛陀–原譯文「文父」容易讓人產生文佛的聯想,依Lhundub Sopa格西的解釋,這裏的父是指上師,而「真養子」(well breded child)則是「...one who come to master all the skills and good qualities of character that his father has to teach.」
所以,祖師伽喀瓦的這句話,大意應該是:「如果能夠以隱士的作風,住在簡樸的山間,才算是得師善教之子。」這句話的原文是:

2008年8月24日

「極無戲論行」(第190頁第1行)

宗喀巴大師在破斥大乘不需修出離的錯見這段的最後,引用了聖天菩薩的《攝行炬論》,其中說到:「以此次第,應當趣入極無戲論行,...。」到底要表達的是什麼?
這一段引文在Lhundub Sopa格西的注釋中翻譯成:「By these step you should engage in these practices without elaboration.」(第2冊第369頁第11行)
Lhundub Sopa格西的解釋中說:「For those who going to engage in tantric practice, refer to here as "practices without elaboration",...」(第2冊第369頁第17行)
依格西拉的解釋,這裏的「極無戲論行」,是指密乘的修行,所以大師此處引用《攝行炬論》,其用意應該是說明大乘中不論般羅密多乘,還是金剛乘,出離心的修學都是必要的。這樣理解可以使破邪執這一段的意義更完整。
因此,這裡雖提到戲論二字,卻和我們平常認知的戲論定義,有所不同。

「擐披誓甲」(第188頁第8行)

在這裡說到菩薩「擐披誓甲」學菩薩行,擐甲指的是什麼呢?
Lhundub Sopa格西的解釋中說:「You take the Mahayana vow never to give up sentient beings until the very end of cyclic existence... Taking this vow with a firm conviction is called "putting on armor."」(第2冊第365頁第34行)大意是:「以堅固的信念發起盡生死際不棄捨有情的大乘誓言,稱為『擐甲』。」所以在這裡的擐披誓甲應該是指受菩薩戒而言。

2008年8月17日

「諸蘊成熟轉變餘相」(第183頁第6行)

十二緣起中對生老死一支的老,論中說是「諸蘊成熟轉變餘相」,Snow Lion出版的英譯本譯作:「Aging is the matur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e [mental and physical] aggregates.」而原文則是,二者都說「老是蘊的成熟和轉變」,「餘相」二字在中文本上讓人不易了解句子的意思,而在原文上看不出對應的文字,不知是否尊法師翻譯時用的本子不同。

2008年8月3日

「由是因緣,觸是境界受用,受是生受用或異熟受用,若此二圓滿,即是受用圓滿。」(第182頁第13行)

在愛這一支的說明裏有這一段話,Snow Lion的廣論英譯本翻譯成:「This being the case, contact is the experiencing of the object and feeling is the experiencing of birth or the fruition of karma. Hence, when these two are complete, experience is complete.」而Lhundub Sopa格西的解釋更明確指出,受是過去的業感果(第2冊的第331頁,說得很詳細)。
所以這段話似乎是在說明觸和受的差異,觸是對於境的經驗,而受是由過去的業感果的經驗,這兩個部分完成了,業感果的過程也就完成了。這裏的圓滿,似乎是完成、結束的意思;而提到的異熟,也不是就隨著受之後再由無明驅使造業而感未來苦的異熟因。

「隨其所應,配其難易」(第27頁第13行)

在講到善知識應具德相的最下條件時,提到應具八分之一為下邊際,這個八分之一怎麼算,宗大師說的是:於所說完具圓滿諸德相中,隨其所應,配其難易...。
Snow Lion的廣論英譯本翻譯成:「...one eighth of all the defining characteristics set forth here, combining those that are easy to acquire with those that are difficult to acquire.」大意是:「前面所列的全部特質中,結合獲得難易不同者八分之一。」
Lhundub Sopa格西注釋的解釋也是同樣的意思因為文字比較長所以不引出來了(第1冊的頁113頁)

2008年7月26日

「生而不吐,熟而持之」(第176頁第1行)

未捨不平等死之中有二個,從字面難以了解:
1. 「生而不吐」:
Lhundub Sopa格西注釋的解釋是:「Not fully eliminating undigested food that has acumulated in stomach.」原文用的,由二者看來,它的意思是「堆積的未消化食物沒有去除」。
2. 「熟而持之」Lhundub Sopa格西注釋的解釋是:「Obstructions that block the passage of digestad food.」原文用的,綜合起來看,它的意思是「阻塞了消化後食物的梗阻」。

「未捨不平等死」(第175頁第13行)

菩提道次第廣論中三個死緣的第三個是「未捨不平等死」,字面上不易理解,Lhundub Sopa格西注釋的解釋是:「...dying a untimely death due to careless, putting yourself in danger, and doing things you could have avoided.」大意是因為不小心、讓自己處於險境或是做些應該避免的事,導致非時而死。
原文是
,大意是因未棄捨危險而死。

2008年7月20日

八苦之中,特於此初及於「最後」須殷重修(第159頁第4行)

在這裏文字其實算清楚,「…八苦之中,特於此初及於最後,須殷重修。…」 Lhundub Sopa格西的解釋中說:「When you are meditating on these eight types of suffering, it is specially important to focus on this first one, the suffering of birth, and the last one, the suffering of the appropriating aggregate.」所以這裡講的最後,似乎並不是指「死苦」,而是指八苦的最後一個「取蘊之苦」。

2008年7月13日

聖人相續「中有」(第173頁第9行)

在這裡原文用的是,有「存在聖人相續中」的意思,Lhundub Sopa格西注釋的解釋:「...which exists in the mind of an arya being .」也是相同意思。
所以
這裡的「中有」並不是指死後的「中有」-,這一句接下去的凡夫相續中有也是一樣。

2008年7月11日

「念、勝慧、覺慧、堅固」(第21頁第1行)

無染說法有二十種利益,前的的四個「念、勝慧、覺慧、堅固」:
念:英文翻譯成recollection,Lhundub Sopa格西注釋的解釋:「
...a form of wisdom arises from hearing.」原文是辭典上的解釋是:「緣熟悉事物不忘之心所。」
勝慧英文翻譯成intelligence,Lhundub Sopa格西注釋的解釋:「...a form of wisdom rising from meditation that grasps the ultimate truth.」原文是辭典上的解釋是:「智力。」

覺慧英文翻譯成understanding,Lhundub Sopa格西注釋的解釋:「...a form of wisdom rising from ascertaining the varity of phenomenal reality.」原文是辭典上的解釋是:「明白覺知瓶、柱等外境之知覺。
堅固
英文翻譯成firmness,Lhundub Sopa格西注釋的解釋:「...by virtue of previous three types of wisdom you become more and more confident in ascertaining the true meaning.」原文是辭典上的解釋是:「堅固、堅定。

「其行法施是所堪念」(第21頁第4行)

無染說法有二十種利益,最後一個「其行法施是所堪念」,Lhundub Sopa格西的注釋中翻譯成:「Your gift of Dharma will be worth remembering.」原文則是用
有法施更令人憶念的意思。

2008年7月9日

此大力惑敵,若遇須彌峰,且不留灰燼,能剎那擲我。(第172頁第10行)

在第172頁第10行,引的入行論頌文之一的這一偈,英文的注解裏翻譯成:
But this mighty foe, these obscuring afflictions,
In one momont can cast me into those flames,
So hot that if they met Mount Meru,
Not even its ashes would remain.
這樣讀起來,直接讓須彌山不留灰燼的,並不是煩惱敵,而是煩惱敵會把我們拋擲去的地方—地獄裡的猛火。原文是:

2008年6月28日

「極大乾病」(第17頁第10行)

「極大乾病」原文是,指嚴重的痼症,英譯用的是「grave and chronic illness」,意思是重大的慢性病。

「若非事作實事修,雖成顛倒...。」(第17頁第10行)

這句話 Lhundub Sopa格西的解釋中翻譯成:「It would be a mistake to meditate on ourselves as ill if we were not sick.…」而它的原文是,大意是「不是實事像那樣去修,似乎顛倒」。這裡似乎是針對一般人都覺得自己並沒有病,所以會覺得沒有病而去做「病想」是顛倒的,所以接下來告訴我們,其實我們都在三毒大病之中,而不是指「依著錯誤方法修行」。

2008年6月25日

作諸前益(第166頁第1行)

在第166頁第1行提到:「作諸前益不可保信者。」文句上和前面所說不太通順,到底是什麼意思?
Lhundub Sopa格西的解釋是:「There is no security in things that benefit or harm you.」
原文用的是,有「作損益」的意思,所以這裏可能要翻譯成「作諸損益…。」,也不能從原來的譯文字面去理解它。

2008年6月15日

攝波羅密多論云...(第163頁第4行)

在這裏舊版的廣論缺了一段攝波羅密多論引文,新版補上的譯文是【攝波羅密多論云:「獲得此安樂,猶如一日享,多累仍不足,重疾莫過此。」】,感覺與原意稍有出入,這一段話的偈頌部分原文是:

大意是:「得到那些渴望的,儘管鎮日沈溺其中,而且大量累積不知滿足,有什麼大病更過於此呢?」
英譯本翻譯成:
When you have obtained your desire.
And indulged in it every day,
Piling it up, but still you are not satisfied–
What pathology is great than that?

2008年6月11日

說明

文章與廣論內容沒有直接關聯的,目前會歸在「喃喃自語」,字體深藍色,未來或許會有不同的分類吧!
如果格西解釋和之前學習到的有所不同,會歸在「疑點」,字體紫紅色。
之前學習時未得到的,會歸在「辨義」,字體深綠色。

2008年6月8日

「捨修」、「舉修」(第13頁第10行)

…。此一切中諸應捨修者即作捨修,諸應舉修者即以擇慧而正思擇,編為行持次第…
Lhundub Sopa格西的解釋是:「Some of the stages on this path require mental stabilization, and at those points stabilizing meditation is taught. Other steps on the path require investigation by discriminating winsdom, and there analytical meditation is taught.」大意是:「在道的某些階段需要止住的,即於該處授以止住修;其他部分需要以觀慧抉擇者,即授以思擇修。」
原文是:

所以在這裡捨修是指「止住修」,而舉修是指「思擇修」。

2008年6月1日

「生藏、熟藏」(第157頁第10行)

在第157頁第10行和第158頁第7行,都有提到「生藏」和「熟藏」,它們到底是什麼意思?
在原文中生藏用的是
,意思是「胃」;熟藏用的是,意思是「腸」,也有字典說是「大腸
Lhundub Sopa格西的解釋也是一樣的。

2008年5月31日

「此等因何而成應捨」(第9頁第10行)

…。共者即是劣乘藏中所說諸道,此等何因而成應捨,故除少分希求獨自寂靜樂等不共者外,所餘一切,雖大乘人亦應修持。
Lhundub Sopa格西的解釋是:「The common path includes those practices which are found in the Hinayana scriptures and are common to both the Hinayana and Mahayana practitioner.…In order to attain enlightenment you must first practice the common path;…So how can these practices be cast aside or considered to be contradictory?」大意是:「共道包含了小乘經典中,大小乘行者所共的修持。…為了成就菩提,必須先修持共道;…所以如何能棄捨這些修行,或認為它們相違呢?」
所以「此等因何而成應捨」的「此等」,應該是指下士道及中士道作為共道的部分,而不是後面「希求獨自寂靜樂」這個不共的部分。

2008年5月24日

二師(第8頁第9行)

廣論第8頁第9行:...又以善巧二大軌「二師」教授而莊嚴...
原文是
Lhundub Sopa格西的解釋是:「When Atiśa composed this text he incorporate the special instructions of his two guru: Serlingba and Vidyākokila the younger.」
從原文和格西的解釋看,似乎二師都是指尊者的二位師長,而不是二大車軌的傳承祖師。
註:
Serlingba就是「金洲大師」,是尊者廣行派傳承的師長;Vidyākokila是「小明了杜鵑」又有譯為「小智鵑」者,是尊者深見派傳承的師長。

2008年5月17日

「委信」(第130頁起)

在這一段「委信」出現三次,但在原文用了兩個不同的詞:
1. 在殺害的地方,原文用,有朋友的意思,Lhundub Sopa格西的解釋是:「…killing a dear friend;…」,意指殺害好朋友。
2. 在劫盜的地方,原文用,有信任的意思,Lhundub Sopa格西的解釋是:「…the karma of stealing is heavier when your action betrays the trust of someone who has confidence in you.」大意是:「以背棄別人信賴的行為偷盜,盜業會變重。」
3. 在邪行的地方,原文用的是,意思是朋友的妻子,Lhundub Sopa格西的解釋是:「…the wives of men who are your friends.」,所以「委信」和「他妻」是合起來指朋友的妻子,不是分開的兩個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