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16日

「禁者如是勵」(第319頁第13行)

大師引用入行論的偈頌說明欲戰勝煩惱者,應如何依止念正知,其中有一句「禁者如是勵」。
這一句的藏文是用བརྟུལ་ཞུགས་ཅན་གྱིས་དེ་བཞིན་བསྒྲིམ།照字面的意思就是「具禁戒者應如是策勵」,所以「禁者」(བརྟུལ་ཞུགས་ཅན།)指的是持戒的人,而不是囚犯。
SnowLion的英文版廣論中翻譯成:A practitioner must be as concentrated... (第2冊第204頁第29行),用的是「修行者」。
在雜阿含(卷24 (623))中佛用這個護持油缽的故事告訴眾比丘應如何住四念處,故事中亦沒有提到囚犯。

2009年10月18日

「具進受用無能勝」一偈(第305頁第8行)

大師引用莊嚴經論(大乘經莊嚴論)裏的「具進受用無能勝,具進煩惱不能勝,具進厭患不能勝,具進少得不能勝。」這一偈說明精進的勝利。
Lhundub Sopa格西的注釋中對這一偈有詳細的解釋,大義是這一偈的前三句對應了三種士夫所要克服的困難,下士夫為求他世安樂行善,如果耽著眼前受用會成為行善的障礙;中士夫為了自己的解脫,必須斷除煩惱;上士夫則必須克服利益有情時,面對種種非理所生起的壓患。最後我們在修行過程中如果因為耽著於小成就(解脫)的安樂,就不會再去從事利他,而精進可以克服這些困難。(第三冊第421頁第25行起)

2009年10月4日

「徇利戰競」(第301頁第6行)

「徇利」對照的原文是 ཚོང། 貿易、經商的意思。而「戰競」對照的原文是 གཡུལ་འགྱེད་པ། 戰鬥的意思,SnowLion的英文版廣論中翻譯成:...business, and war. (第2冊第175頁第25行)。所以這裡的「戰競」並不是「戰戰競競的意思」。

※本網頁藏文使用Tibetan Machine Uni字型,可在下列網址下載:
http://www.thlib.org/tools/#wiki=/access/wiki/site/26a34146-33a6-48ce-001e-f16ce7908a6a/tibetan machine uni.html

「跳三尖矛及炙五火」(第301頁第6行)

這句整體來講,是指那些不能因而獲得解脫的苦行,原文是མདུང་རྕེ་གསུམ་ལ་མཅོང་བ་དང་མེ་ལྔ་བསྟེན་པ།,
མདུང་རྕེ་གསུམ།是三叉戟,མཅོང་བ།有跳、刺的意思,感覺用「刺」比較合理,Lhundub Sopa格西的注釋中解釋成:...stab ourselves with trident...(第三冊第403頁第37行)。
而「五火」(མེ་ལྔ།)由The Tibetan & Himalayan Liberary的線上翻譯查詢出來的解釋是:(sitting between) five fires (a form of austerity in Brahmanism),大意是一種坐在五火之間的婆羅門苦行。
Lhundub Sopa格西的注釋中解釋成:...sit in the midst of blazing fire...(第三冊第404頁第1行)。但是བསྟེན་པ།不是「炙」而是「依」的意思。

※本網頁藏文使用Tibetan Machine Uni字型,可在下列網址下載:
http://www.thlib.org/tools/#wiki=/access/wiki/site/26a34146-33a6-48ce-001e-f16ce7908a6a/tibetan machine uni.html

2009年9月16日

「自失律儀是滅自者」(第294頁第8行)

大師在觀察所依不應瞋這一段,用祖師博朵瓦的話結尾,這句話中提到:「...雖總聖教非我等有自失律儀是滅自者。」這裡的「自」指什麼呢?
SnowLion的英文版廣論中這樣翻譯:...We do not have the teaching as a whole; when we break our vows, we dissipate what we do have. 大義是:我們沒有整體的教法;當我們破壞了誓言(戒律),我們消除了我們持有的(教法)。這樣翻譯讀起來似乎比較容易了解原文的意思。
原文是和中文「滅自」對應的是「滅別」,和前面的「我等沒有總的教法」對照,這裡的「別」似乎是指自己受學的教法。所以這裡的「自」,似乎是不能以「自己」來理解。

2009年8月16日

「一切道理悉皆平等」(第291頁第11行)

在觀察什麼東西直接間接造成損害而不應瞋這一段裏,大師說如果不能像文中所那樣認為,就是自心趣向非理,所以應該定解「一切道理悉皆平等」,讓心中像不瞋杖一樣不瞋補特伽羅。
「一切道理悉皆平等」的原文是大意是「邏輯從各方面相同」
SnowLion的英文版廣論中這樣翻譯:Therefore, become certain about the overall sameness of the logic here...(第2冊第163頁第24行)
所以這裡的「一切道理悉皆平等」,似乎是指當我們認為應該瞋間接造成傷害者的時候,有情被瞋所使,和杖被人所使的邏輯是一樣的。

「修唯法想」(第291頁第11行)

在觀察有無自在不應瞋這一段中,大師提到《菩薩地》裏說:「修唯法想,堪忍怨害。」和此處的意思相同。
SnowLion的英文版廣論中翻譯成:...you can bear harm after you meditate on the idea of mere phenomena,...(第2冊第162頁第1行)而Lhundub Sopa格西的注釋則說:我們認為獨立、真實、絕對的怨敵是不存在的。...怨敵是無自性的,只是虛幻的現象(a phenomenon of illusory nature)。(第3冊第369頁第10行)
所以這裏的「修唯法想」,似乎是指修習怨敵無自性而言。

2009年8月7日

「諸暴惡人以邪行箭不能透鎧」(第287頁第1行)

「諸暴惡人以邪行箭不能透鎧」中的「邪行」和它前面《攝波羅蜜多論》中「惡人粗語箭難透」的「粗語」似乎並不能對應,來看看它的英譯,...it is armor that cannot be pierced by the arrows of undisciplined persons' misperceptions;(SnowLion的英文版廣論第2冊第154頁第13行)「邪行」對應的是「誤解」。
再來看原文對應的詞有「誤解、故意歪曲」的意思。所以這裡的「邪行」,似乎不能從中文字面去了解成「不如理的行為」。在286頁第12行「有情邪行不退利他」的「邪行」,原文也是同一個詞。

「是具力者妙莊嚴」和「下劣為害亦能堪忍」(第286頁第10、13行)

至尊宗大師在講趣入修忍方便時引用了《攝波羅蜜多論》中修忍殊勝的內容,並再加以說明,所以二者對照來看對於理解文義有所幫助。
「是具力者妙莊嚴」這一偈從原文和英譯本的文字來看,都是「具勢力(力量)者最好的莊嚴」,單從這樣,不能了解為什麼忍會是有勢力的人的最勝莊嚴。而大師所說的「下劣為害亦能堪忍,是極悅意莊嚴之具。」中的「下劣為害」也同樣不易了解。
這兩者在SnowLion的英文版廣論中分別翻譯成:
Patience is the best ornament of the powerful;(第2冊第153頁第34行)和
...it is a captivating ornament because it endures the harm of those of little power.(第2冊第154頁第10行)
把二者結合來看的話,似乎可以理解為忍會成為具有勢力者的美麗的莊嚴,是因為能忍受比自己力量小的人的損害,所以會說是「具力」者的妙莊嚴。而「下劣」它的原文是,是勢力極小的意思。

2009年8月2日

「此約律儀尸羅增上」(第281頁第9行)

在尸羅自性中有一句話「此約律儀尸羅增上,說為斷心」,字面上看起來有點難以理解,SnowLion的英文版廣論翻譯成:...it is explained in this context as the attitude of abstention in terms of the ethical discipline of restraint,...,大意是「從律儀戒的觀點,解釋成斷心」原文是意思,英譯本的文義和原文接近,紅字部分應該是這裏的「增上」,它的意思是「從...觀點、從...角度」。
同一段文字中用了三個「增上」,原文都是一樣的,所以意思也應該一樣吧?

2009年7月11日

「然亦是物之重者,故墮物數。」(第276頁第12行)

這句話的原文是大意是:「因為顯示物為主要,算(列舉)在物之中。」單這樣看還是無法了解它的內涵。SnowLion的英文版廣論翻譯成:...I have included them here among "material things" because the gift of material things is the form of generosity that is emphasized the most.(第2冊第135頁第35行)它的大意是:「因為給與物是布施中最強調的形式,把他們算在物裡面。」看起來有把背後的意思表現在譯文中。
因為Lhundub Sopa格西在他的注釋中對妻子奴不應施這一段沒有引文也沒有說明,所以只能暫時從英文版的文字來理解了。

「妻子形容軟弱,族姓之人」(第276頁第12行)

這句話的原文是大意是:「子和妻是習於舒適的那種人」。
從中文本的文字表面去看時,很容易把「形容軟弱」和「族姓」當成兩件事看,而解釋成「身體不好」和「出身高貴」,但從原文看起來意思卻有很大的不同。
SnowLion的英文版廣論翻譯成:...a child or wife who are persons of the sort who have accustomed to comfort.(第2冊第135頁第33行)

2009年7月5日

「唯持村等可施求者」(第277頁第13行)

這句話的原文是,大意是「但是與村等一併(時)應施求者」(施字原文是用命令式),連上前文一起看時,似乎可以解釋成「不可以奪他人的妻、子等,讓他們脫離主人而施與,但是如果是和村莊等一併的話,應該施與來求的人。」
另外,因為句子後面加了終結詞,所以到這裏應該是一個句點,後面的「如是不為墮惡趣因」似乎是另一句話的內容。
這一句SnowLion的英文版廣論翻譯成:..., but you can give them as a whole together with the family dwelling and the like.(第2冊第137頁第12行)

「此身非是大師所遮之時」(第277頁第9行)

這句話的原文是,大意是「就彼所依大師未遮止之時」,所以中文版的「此身」似乎並不是指自己的身體,而且這個地方是說明在什麼情形下應該施捨外物,在這裡討論布施自己身體的問題似乎並不合理。另外在中文版廣論還有許多地方將「彼」翻譯成「此」,不太明白其原因。
這一句SnowLion的英文版廣論翻譯成:...if the timing is not prohibited by the Teacher with respect to the recipient,...(第2冊第136頁第36行)

「若有怨家來求仇隙,施彼讎敵。」(第277頁第8行)

大師在說明就目地而言不應捨外物時,最後一項在中文版是:「若有怨家來求仇隙,施彼讎敵。」這一句。
它的原文是,它的大意是「如將怨家所求給與其敵人。」句子裏並沒有「仇隙」這個字。另外,因為這一段是就外物的說明,所以這裏所施的也不應該是自己的身體。
這一句SnowLion的英文版廣論翻譯成:... when asked for such things by somebody whom you dislike, giving them instead to an enemy of this person.(第2冊第136頁第32行)

2009年6月18日

「雖復先以正言曉喻,...與子僕等。」(第274頁第11行)

在說明就捨的對象而言不應施與外物的狀況時,大師提到這一段文字「雖復先以正言曉喻,...與子僕等。」依照英文版的翻譯(第2冊第133頁第8行)、Lhundub Sopa格西的注釋(第3冊第299頁第10行)以及原文的文字看起來,它的意思應該是指「當怨家、藥叉、...等類來求子女或僕人等的時候,即使事先已經好好的說明,而子女或僕人等也因而對這樣的布施心生歡喜,也不應該施與。」
所以這裏「於施生歡喜」是指被施捨的子、僕等,對於將他們施與他人心生歡喜;而不應施的原因似乎不是這些對象不知報恩、忘恩負義,而是他們不會善待被施與他們的子僕等。
另外,「與子僕等」這幾個字,在原文很明顯看得出來文義上不是和後面的「病人來求非宜飲食」連在一句,所以將這幾個字和後面的病人連起解釋成子僕等與病人來求不相宜的飲食,似乎是因為斷句的問題而誤解,中文本如果在這四個字後面用分號(;)和後面的文字分開,或許有助於讀者了解。

2009年6月15日

「...乃至未廣大悲意樂,不厭乞求肉等難行,縱有求者亦不應捨。」(第273頁第2行)

就時間而言,不應該捨身肉的情形,廣論中說:「...乃至未廣大悲意樂,不厭乞求肉等難行,縱有求者亦不應捨。」這一句原文大意是「沒有生起不厭乞求肉等難行的大悲心之前,求而不應捨。」從中文版、英文版(第2冊第131頁第7行)的文意看起來,都和原文相當,所以這裡所「不厭」的,應該是乞求捨肉這樣的難行,而不是乞求的人。

2009年5月24日

「諸意樂」(第269頁第4行)

大師提到對四種不同的對象應該以不同的意樂,其中第四種中文版用「於諸有恩以諸意樂而行惠施。」這裡的「諸意樂」很難理解。
SnowLion的英文版廣論翻譯成:...and those who help you, once you have established an impartial atittude.(第2冊第124頁第11行)
它的原文是意思大約是「平等捨的意樂」。

2009年5月17日

「現於有情一切不施,以心惠施實為欺誑,故如此修全無堅實,莫生不信。」(第266頁第12行)

大師在「轉趣發起布施方便」的最後提到這一段文字,從中文版的文字看起來,好像是在否定僅在內心中把身財施與他人的修行方法,但是SnowLion的英文版廣論翻譯成:Do not lack faith and think,"Mentally giving everything away to living beings while not actually giving it is tantamount to a lie and, therefore, is without real substance."(第2冊第120頁第26行)
而Lhundub Sopa格西的注釋這樣說明:「另外一個你可能會有的問題是:『由於我們沒有實際把東西給出去,這樣的布施 (心中想著把身財都施與有情)有意義嗎?這樣看起來菩薩好像是在欺騙,他們心裏想著:『我給你這個。』但是實際上並沒有實現,這樣的布施沒有實益。』因為我們沒有看到真實的本質(the true nature of reality),所以這種不敬的態度會生起來。即使實質上我們沒有施與,但這樣的想法不是全無價值的,那是一種很特別的態度;那是一種非常好、非常美妙的想法。這種想要給與的心態,會發展成不期待回報又毫無猶豫的美妙布施心態,這種修行的功效是無庸置疑的。」(第2冊第271頁第35行起,原文有點長,大致翻譯一下)
這樣看起來,好像正相反,大師是在強調不要因為沒有實際的給出去,就認為這種修行方法是欺誑而失去信心。如果這樣去理解這段文字,才能和接下去大師引的另一段《集學論》的文義銜接。
其實,依照格西在「轉趣發起布施方便」這個主題下的整個說明,可以理解到大師在這個主題中是討論初發業菩薩怎樣能夠發起願意把身財施捨給他人的心,所以側重在內心的修學,目標是未來能施身財毫不吝惜。

「密意」(第266頁第8行)

大師說明了能捨之心的修學方法之後,進一步討論從內心把身財施與有情後,受用財物時就持戒而言應如何做,在引了不同的說法之後,大師提到「其密意者...」。
SnowLion的英文版廣論翻譯成:The intended meaning behine the Compendium of Training statement is that…(第2冊第120頁第6行)
Lhundub Sopa格西的注釋則翻譯成:The actual meaning of the statement from the Compendium of Training is that…(第3冊第271頁第9行)
所以這裡的「密意」,似乎是指《集學論》中:「於已施他‧作他物想‧為自受用成不與取‧若價滿足‧犯別解脫他勝處罪。」這一段文字的真正涵義。

「於此我無我所慢,數數觀察此希有,隨行正遍覺功德」(第265頁第13行)

這是攝波羅密多論裡的文字,「於此我無我所慢」SnowLion的英文版廣論翻譯成:I have no pride that they are mine.(第2冊第119頁第15行),而Lhundub Sopa格西在他的注釋中說明,When we have possessions we should mentally give it away. We should no longer think, "These are mine." We should not take pride in giving a nice gift because, in actually, that thing already belongs to the other person.「當我們有了財物應該內心中布施出去,不該再認為這些是我的」,不該在給人家好東西的時候覺得驕傲,因為實際上那個東西已經屬於別人了。(第3冊第269頁第5行)這樣看來,這裡的「慢」是指認為布施出去的東西是自己所有的那種想法。
「數數觀察此希有,隨行正遍覺功德」SnowLion的英文版廣論翻譯成:
Someone who has this amazing thought repeatedly
And emulates the qualities of the perfect Buddha(第2冊第119頁第15行)
Lhundub Sopa格西的注釋則翻譯成:
Thinking this amazing thought again and again
Is emulating the fully enlightened Buddhas.(第3冊第262頁第21行)
從文字上可以出來這裡是說要不斷去思惟這種希有的想法(自己一切身財屬於他人),去跟上圓佛佛陀的功德。所以「觀察此希有」似乎是指思惟希有的想法,而這裡的「隨行」或許可以理解成「追隨佛陀的行跡」。
這三句的原文分別如下:


「破我所愛」(第265頁第12行)

在說明如何發起能捨之心時,大師提到:「是若於一切所有破我所愛‧數數修習施他之心‧是名菩薩。」在這個地方修習的重點是什麼呢?
「破我所愛」在SnowLion的英文版廣論翻譯成:…stop the craving that conceives everything to be your personal property.(第2冊第118頁第9行);Lhundub Sopa格西的注釋中則說 :…it reverses the thought holding things as mine.(第3冊第268頁第29行)而這一切的原文是大意是「去除對執持一切擁有的(財物)屬於自己的貪著」,所以,去除這種貪著,不斷在「內心」修習將自己所有身財施與有情,就稱為菩薩了。
要注意的是在這個階段,修的是「能捨之心」。

2009年5月3日

「施諸有為勝」(第260頁第9行)

在說明攝持過患,惠施勝利的時候,大師引用《入行論》的偈子有「施諸有為勝」的句子。這一句在SnowLion的英文版廣論翻譯成:It is best to give it to living beings.(第2冊第116頁第38行);Lhundub Sopa格西的注釋中翻譯成:To give to other sentient beings is best.(第3冊第262頁第21行)中文版的「有」,二者都是指有情,這一句的原文是
紅字的部分是諸有情的意思,整句看起來英文翻譯比較不易讓人誤解,所以這裡的「有」是有情,「為」則要理解成「是」,似乎和有為法並沒有關係。

「斷愛得總持」(第264頁第1行)

大師在說明攝持過患,惠施勝利時引了許多經論,其中《修無邊門陀羅尼經》的一偈中有「斷愛得總持」這一句。
SnawLion的英文版廣論翻譯成:After you give up craving, the formula will work.(第2冊第116頁第16行)大意是:「放棄欲求之後,陀羅尼產生功效。」
Lhundub Sopa格西的注釋中翻譯成:Eliminating this craving is the mantra.(第3冊第260頁第30行)大意是:「除去欲求即是陀羅尼。」
二者意思有些出入,但都沒有「得到一切法」的意思,對應的原文是,和所引經題的「陀羅尼」在原文是同一個字。

2009年4月26日

「諸未得境為得彼故功用散亂…」(第260頁第9行)

在「依一切種道或方便數決定」說明六度的數量決定中,關於持戒的部分大師提到「諸未得境為得彼故功用散亂,防護方便謂持淨戒,…」。
這一段話在SnawLion的英文版廣論翻譯成:The method for restraining yourself from the distraction of trying to possess what you do not possess is ethical discipline,...(第2冊第108頁第10行),它的大意是:「戒律是抑制追求未得(受用)所生散亂的方法。」
所以,這裡的「諸未得境」,似乎不是指「進一步要想增上而沒有得到的」,而是對照到前一句「於已得境界受用,無貪欲道或方便…」裡的「已得境界受用」,也就是說,對治因為追求未得受用境而起散亂的方便是持戒。

2009年4月19日

「不貪及無害」(第260頁第1行)

在260頁第1行,大師引了莊嚴經論的一個偈子,中文本上印的是:「不貪及無害,...」。
但是在SnawLion的英文版廣論翻譯成:Through relieving others' poverty, not harming them, ...(第2冊第107頁第13行),而Lhundub Sopa格西的注釋中翻譯成:By freeing them from poverty, not harming, ...(第3冊第240頁第3行)。
這一句的原文是:
這樣看起來,中文本的「貪」字,似乎應該是「貧」字,或許是當初排版時的錯誤吧!

2009年3月23日

「一石驚百鳥」(第255頁第13行)

第255頁第13行有句話「若說一石驚百鳥…」,它的原文是

照原文這個石是指用投石器拋出的石頭。SnawLion的英文版廣論翻譯成
Hundreds of birds are driven out with a single stone from a slingshot,...(第2冊第98頁第4行)英譯本似乎更接近原意。

「緩放」(第255頁第11行)

廣論第255頁第11行提到「如是煩惱及執相縛當須緩放」,緩放的原文是,是放鬆的意思,在SnawLion的英文版廣論(第2冊第97頁第38行)和Lhundub Sopa格西的注釋(第3冊第222頁第19行)中都用了loosen這個字來對應。
所以,中文譯本雖然用了「緩放」的詞,應該沒有慢的意思在內。

2009年3月15日

「前所說二學處」(第245頁第2行)

在辨別願心學處時,大師提到:「除前所說二學處外諸餘學處,是如道炬論及發心儀軌所說。」
這一段文字SnawLion的英文版廣論的譯文是:「All the aforementioned precepts (except for the two precepts on the light and dark practices, which follow the Kāśyapa Chapter) follow the Lamp for the Path to Enlightenment and the Ritual Procedures for the Spirit of Enlightenment and the Bodhisttva Vows.
在廣論中修學餘生不離發心之因有「四黑法」與「四白法」,正是依大寶積經迦葉問品所說。而且,「二學處」如果指「願心學處」與「行心學處」,將這二個除外後,就沒有菩提心的學處了。所以這裏提到的,似乎以「四黑法」與「四白法」較為合理。

「忍、安住法門之流、勝義法忍、法忍門」(第251頁第7行起)

在辯明成佛必須智慧、方便二分時,大師特別引用經中佛對八地菩薩的勸勵,其中提到「不應棄捨此」、「安住法門之流」、「此雖亦是勝義法忍」、「不應捨此法忍門」。
在SnawLion的英文版廣論的譯文分別是:
...But do not discard this forbearance [meditation on emptiness],(第2冊第92頁第17行)
...who are stabilized in the "stream of entrance to the teaching" meditation [meditation on emptiness].(第2冊第92頁第23行)
...a forbearance of the ultimate.(第2冊第92頁第27行)
Do not throw away this very entrance to forbearance [meditation on emptiness].(第2冊第92頁第31行)
而Lhundub Sopa格西的注釋中把「不應棄捨此忍」翻譯成:
...do not cast away the special realization of śūnyatā(空性) called ultimate patience.(第3冊第210頁第32行)並且提到:「The eighth level bodhisattva's deep meditation on emptiness is called ultimate patience.」(第3冊第210頁第38行)
所以「忍、法門、勝義法忍、法忍門」都是指的同一件事情—八地菩薩對空性的甚深禪定。

2009年2月14日

「見他富樂心生歡喜」(第242頁第12行)

論中大師另引了《曼殊師利莊嚴國土經》中所說不捨大願需修持的四個項目,摧伏我慢、斷除嫉妒、慳吝以及「見他富樂心生歡喜」。
從文字中應該就能看出來,所謂「見他富樂心生歡喜」是在見到他人得到安樂時應該心生歡喜,這裡的心生歡喜應該不是指生起羨慕、仰慕的心情,所以「見他富樂心生歡喜」這一項是要去做到,而不是去斷除的。
SnawLion的英文版廣論的譯文是...if you have these four—destruction of pride, elimination of jealousy, elimination of stinginess, and joy when you see the prosperity of others—you do not relinquish your aspirational prayer[aspirational spirit of enlightenment].(第2冊第80頁第22行)
而Lhundub Sopa格西的注釋中解釋... another way to not lose bodhicitta in future lives is to conquer conceit, pride, and envy of others' virtues and good qualities. ...So the practice is to apply their antidote. ...We should try to feel happy when others are prosperous and in good health.(第3冊第184頁第18行)大意是:「在未來世不失去菩提心的另一個方法,是克服自大、傲慢和對他人功德的嫉妒,…所以修行就是要對治它們,…我們見到他人富足、健康應該覺得高興。」從格西的解釋中可以了解,「見他富樂心生歡喜」是用來對治對他人的嫉妒

2009年1月31日

「從今終不作此義利」(第239頁第5行)

宗喀巴大師說明棄捨有情的量時說:「依彼造作非理等事而為因緣,便生是念,從今終不作義利。」
這段文字在SnawLion的英文版翻譯成:「…you produce the thought, "Now, I will never work for this person's welfare," based upon some conditions such as unacceptable actions, etc.」(第2冊第75頁第17行)
在Lhundub Sopa格西的注釋中則說:「To abandon living beings is to think, "I will never do anything for this person again."」
所以這裡的「不作此義利」,似乎不是因為自己非理作意,或者由於世間的道理、酒肉朋友影響而不去做,而是因為要去利益的對象做不合理的事,而心中生起不再利益他的想法。也就是說這裡的「」是指人而不是事。

「爾時戒過戒失壞,發心重過他勝罪。」(第236頁第8行)

在不捨發心的地方,宗喀巴大師引用了般若八千頌:「雖經億劫修十善,欲得獨勝及羅漢,爾時戒過戒失壞,發心重過他勝罪。」
這個偈頌在Lhundub Sopa格西的注釋中翻譯成:
Despire practicing the ten virtues eons,
If desire for your own Hinayana arhatship arises,
You have a moral fault, your conduct has degenerated.
Losing bodhicitta is a heavier fault than a prātimokşha(別解脫) downfall.(第3冊第171頁第7行)
在同一頁的第15行起,格西說明:「小乘修行者為了自己能從輪迴中解脫,發誓戒除身語意的惡行。…破壞了根本戒是極大的惡業,會使他們無法得到解脫。十善的修行是菩薩戒行的一部分,即使菩薩修十善數百萬劫,如果他在受發心誓言之後希求小乘羅漢果位,他的戒行會嚴重的損害。」
所以這裡的「戒過戒失壞」似乎並不是指求聲緣果位者失壞別解脫,而是指發心之後求小乘果而言。

「共成就」(第236頁第8行)

發心的另一個殊勝利益是「諸共成就,若有此心亦得速成。」這裡的「共成就」所指為何呢?
Lhundub Sopa格西的注釋中提到:「Another aspect of the second benefit of aspirational bodhicitta is that it makes common achievement easy to attain.」(第3冊第166頁第37行)「These powers are called common because they arise from both Buddhist and non-Buddhist practice.」(第3冊第167頁第3行)
這樣看起來,「共成就」是指「共世間的成就」,和集眾人之力似乎並沒有什麼關係。

「如一切眾生父母」(第236頁第8行)

宗喀巴大師在說明發心勝利時有一段引用和說明:「『雖作小福,亦能出生無邊大果,故為福田,一切世間悉應依止,猶如大地。』謂如一切眾生父母。」
Lhundub Sopa格西的注釋中相關的說明是:「Those who have bodhicitta are a field producing merit for others. … So even small virtuous actions, such as a little gift given to someone with bodhicitta, yield enormous merit.」(第3冊第165頁第34行)「Someone with bodhicitta is like the father of all other sentient beings because he or she lovingly devotes all his time and energy to caring for others.」(第3冊第165頁第40行)從這些說明可以看出來,有菩提心的人之所以像福田、大地,是因為他對他造作的微小善業,也會到很大的果報。而其之所以如眾生的父母,是因為他全心全力利益其他有情。

2009年1月6日

「同能生佛法」(第228頁第13行)

論中宗喀巴大師引用了入行論的偈頌:「有情與諸佛,同能生佛法,...」這裡的「佛法」,原文是,有三種意義:1.佛法;2.佛果;和3.佛戒,SnawLion的英文版翻譯成:
Living beings and conquerors are similar
From them you achieve a buddha's qualities.(第2冊第57頁第9行)
Lhundub Sopa格西的注釋中則翻譯成:
From sentient beings and buddhas
Alike we accomplish buddhahood.(第3冊第132頁第13行)
所以看起來這裡是第二種意義。

人方便、馬方便的補充

朗日塘巴的這段話,SnawLion的英文版翻譯成"Sha-bo-pa and I have eighteen human strategies and one horse strategy for a total of nineteen. Our human strategy is simple to develop the spirit of highest enlightenment and then learn to do whatever we do for the sake of living beings. Our horse strategy is this: since self-cherishing keeps that spirit of enlightenment which has not arisen from arising, and destabilizes that which has arisen and prevents its increase, train by keeping self-cherising away and doing what you can to damage it. Cherish living beings and do whatever you can to help them."(第2冊第59頁第5行)這裡面「霞婆瓦」有了一個不同的音譯-Sha-bo-pa,而「共十九種」有翻譯出來,同時可以看出所謂的馬方便,是指盡力去損害我愛執。
英文版在這段話的第一句,有一個註腳引用了廣論四家合注中注者之一Ngag dbang rab brtan對人方便和馬方便的解釋"...the human strategies are to sustain friends and the horse strategy, to overcome enemies. The eighteen do not need to be enumerated because the cause of the spirit of enlightenmen is living beings-our friends-and thus eighteen indicates that they are numerous. The import of the horse strategy is that our enemy is just one-self-cherishing."(第258頁註76)看起來Lhundub Sopa格西的注釋,和這裡的說法是一致的。

2009年1月4日

「人方便、馬方便」(第230頁第2行)

宗大師引用朗日塘巴的話,中文版翻譯成:「霞婆瓦與我,有十八種人方便,有一種馬方便...」其中「霞婆瓦」對照原文應該是,Lhundub Sopa格西的注釋中音譯成Shawopa,似乎較符合原文的發音。
另外在「有一種馬方便」之後有一小段文字沒有翻譯出來,大意是「共有十九種」,從這點看起來,十八種人方便和一種馬方便似乎是同一類的。
在Lhundub Sopa格西的注釋中,有提到所謂十八種是多數的意思,所以菩薩利益有情的方便是無限的,因為菩薩為無量有情而行動;也提到幫助別人的方式有很多,但是只有一件事需要對抗,菩薩會不斷的摧毀自我中心的態度—會讓菩提心和大悲未生不生,已生不住並且不令增長的態度,自我中心是菩薩和一切有情的敵人(第3冊第138頁第5行起,說明很長在此不引用原文)。

2009年1月1日

「邪行」(第228頁第2行、第4行)

在正明自他換修法時,宗喀巴大師提到應該一而再的修習將自己的身、財及諸善根施與有情的意樂和將這些用於利益施與對象,並且說不應於彼行「邪行」(中文版的翻譯),大師引用的入行論偈頌,也翻譯成不應作「邪行」。
SnawLion的英文版中翻譯成"...do the opposite,..."(第2冊第55頁第38行),Lhundub Sopa格西的注釋中翻譯成"...use them(指眼等) in the opposite way."(第3冊第129頁第38行),而原文中用的是,有相反、錯誤的意思,隆蓮法師的入行論漢譯本則譯成「悖行」。
所以這裡似乎是說眼等已施與他人,所作應為他人利益,不應該作與彼相違背之事(自利)。
另外,中文本「如是不執自言,不護自品,當數修心,將自身財及諸善根,悉無顧慮惠施有情。又施彼已即應利彼,...」(第227頁第13行)不易了解,而且從「又施彼已即應利彼」開始分成另一段,然而這幾個字在原文郤是在前一個句子之中,感覺SnawLion英文版的譯文較接近原文,它是這樣翻譯的–"Thus, neither be self-centered nor support self-centered tendencies. You must train again and again in the attitude of freely giving to all beings your own body, resources, and root of virtue, and you must work for the welfare of those to whom you give these things. ..."(第2冊第55頁第34行)。